都说他是最完美的皇帝,可他打天下,竟是骑着牛上的战场
要说历史上哪个皇帝最没架子,恐怕谁也比不过刘秀。你想想看,一个未来的天子,竟然是骑着一头耕地的黄牛冲上战场的,这画面,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喜感和……心酸。
这事儿得从头说起。刘秀这哥们,祖上阔过,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,可到了他这一代,家道早就败落得跟普通老百姓没啥两样了。他爹死得早,跟着叔叔过日子,纯粹就是一乡下土包子。后来好不容易混进京城的太学读书,也是个闷葫芦,整天就知道抱着书本啃,性格温和得像只小绵羊。当时谁能想到,这么一个老实巴交的读书人,日后会提着三尺剑,把一个分崩离析的天下重新拼凑起来?
他有个哥哥叫刘縯,那可跟他完全是两个性子。刘縯交游广阔,仗义疏财,整天琢磨着干点大事,恢复刘家天下。刘秀呢?他的梦想就朴实多了:“仕宦当作执金吾,娶妻当得阴丽华。”翻译过来就是,当官就想当个京城保安头子,威风;娶媳妇就想娶老家的漂亮姑娘阴丽华。你看,多实在的一个人。
可时代的大潮,从来不会因为你的个人意愿就停下脚步。王莽瞎折腾,把天下搞得民不聊生,各地烽烟四起。公元22年,他那雄心勃勃的哥哥刘縯在老家舂陵起兵,28岁的刘秀也被卷了进去。说实话,当时他心里可能是一万个不情愿,但兄弟情分在那,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。
他们那支“舂陵军”,穷得叮当响,连像样的兵器和马匹都凑不齐。于是,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,刘秀跨着一头大黄牛,手里拎着不知道从哪弄来的兵器,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上了战场。没想到,这看似滑稽的“牛兵”,首战还打赢了,刘秀还亲手拿下了人生第一个“人头”。这一下,士气可就起来了。
真正让他一战封神的,还得是昆阳之战。公元23年,王莽调集了四十二万大军,把昆阳城围得跟铁桶似的。城里头呢?守军撑死也就八九千人。这仗怎么看都是个死局,城里的人都绝望了。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完蛋了的时候,刘秀站了出来。他主动请缨,带着十三个勇士,趁着夜色从敌军的包围圈里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去搬救兵。
你敢信吗?就凭着一股子狠劲,他真的冲出去了。更神的是,他不仅搬来了三千援军,还敢带着这点人马主动去冲击敌人的中军大营。他身先士卒,一马当先,亲手斩杀了敌军主将王寻。敌军当时就懵了,他们想不通,这帮人是疯了吗?就这么点人也敢来冲我们几十万人的大营?
就在敌军混乱的时候,老天爷都来帮忙了。突然间狂风大作,电闪雷鸣,暴雨倾盆而下。刘秀抓住这个天赐良机,指挥着城内外的部队里应外合,发动总攻。那四十二万大军,在风雨和汉军的内外夹击下,彻底崩溃了,互相践踏,死伤无数。王莽的精锐主力,就这么被一个骑牛的书生给干废了。此战过后,新朝的丧钟也就敲响了。
昆阳一战,让刘秀名声大噪,但也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。当时的更始帝刘玄,本来就是个草包皇帝,看到刘秀兄弟俩功高震主,心里就犯嘀咕。很快,他就找了个由头,把刘秀的哥哥刘縯给杀了。
得到兄长被害的噩耗,所有人都以为刘秀会暴起反抗,为兄报仇。可他接下来的操作,让所有人大跌眼镜。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,立刻赶回宛城,不但没有质问刘玄,反而主动请罪,把所有功劳都推到别人身上,绝口不提哥哥的功绩,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,装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。这份隐忍,这份城府,简直让人不寒而栗。刘玄看他这副模样,也渐渐放下了戒心,把他派到河北去招抚各路义军,实际上是想把他支开。
可刘玄万万没想到,他这一手,等于是放虎归山。刘秀到了河北,那真是龙入大海。他凭借着过人的政治手腕和个人魅力,很快就收编了当时势力最大的铜马军。几十万铜马军的将士对他心悦诚服,甚至主动推举他当皇帝,高呼他为“铜马帝”。民间的声望,就这么一步步建立起来了。
公元25年,时机成熟,刘秀在鄗城正式登基,建立了东汉。定都洛阳后,他开始任用邓禹、冯异这些同样出身儒生的将领,开启了他统一天下的漫漫征程。
当上皇帝的刘秀,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。西边有隗嚣,蜀中有公孙述,东边还有百万赤眉军,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。东汉初立,地盘也就河北那一小块,想统一天下,难于登天。
对付赤眉军,刘秀玩了一手漂亮的攻心计。公元27年,赤眉军因为粮食吃光了,陷入绝境。刘秀没有选择赶尽杀绝,而是派人去招降,摆事实讲道理,承诺只要投降,保证大家吃饱穿暖,既往不咎。赤眉军一合计,打仗也是为了混口饭吃,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,还打个什么劲?于是,百万大军就这么放下了武器。刘秀兵不血刃,就解决了一个心腹大患。
搞定了赤眉军,接下来就是硬骨头了。西北的隗嚣和西南的公孙述,都是一方枭雄,根基很深。刘秀先是对隗嚣采取怀柔政策,写信、送礼,各种示好,让隗嚣觉得刘秀暂时不会动他,稳住了西北。然后,他调集主力,全力猛攻巴蜀的公孙述。经过几年的苦战,终于把公孙述这个割据政权给灭了。回头再收拾隗嚣,就跟探囊取物一样了。
天下统一了,可比打仗更难的是治理。连年战乱,百姓流离失所,土地大片荒芜。刘秀深知百姓的苦,他下令实行“三十税一”的超低税率。这在整个封建王朝史上,都是极其罕见的。老百姓一听,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生产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。
他还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——颁布《释奴令》,解放奴婢。官府的告示贴满大街小巷,一下子就有三十多万人恢复了自由身。这项政策,不仅是人道主义的体现,更是极大地补充了社会劳动力,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。
当然,改革总会触动既得利益者。他推行“度田令”,也就是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和人口,打击那些趁着战乱兼并土地的豪强。这下可捅了马蜂窝,很多地方豪强纷纷叛乱。可刘秀铁了心要干,派兵强力镇压,硬是把这项政策推行了下去,保护了小农的利益。
到建武九年,也就是公元33年,仅仅过了几年时间,全国的人口就恢复到了六千万,经济水平也基本追上了西汉的鼎盛时期。这份治理成绩单,堪称奇迹。
在对外关系上,刘秀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和智慧。面对北方匈奴的骚扰,他没有像汉武帝那样穷兵黩武,而是采取和亲、赏赐的方式,稳住边境。他清楚地知道,国家刚刚从战乱中恢复过来,经不起大规模的战争消耗了。这种“柔道治国”的理念,让整个国家得以休养生息,为后来的“明章之治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纵观中国历史,开国皇帝和功臣之间的关系,大多是以悲剧收场。刘邦杀了韩信、彭越;朱元璋更是把开国功臣屠戮殆尽。可刘秀,又一次成了例外。
他一共封了三百六十五位功臣为列侯,赏赐的田地、金银不计其数。比如贾复,食邑六个县,邓禹、吴汉,各四个县。但是,刘秀高明就高明在,他只给功臣们爵位和财富,却不给他们实际的军政大权。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,政务则交给文官处理。
他把决策权收归尚书台,三公九卿渐渐成了荣誉职位。这样一来,既保证了功臣们的富贵生活,又杜绝了他们功高震主、干预朝政的可能。
在私下里,刘秀跟这些老伙计们相处,从来不用“朕”,而是用“吾”,就像普通朋友一样。贾复打了败仗,他也就是温和地批评几句;岑彭遇刺身亡,他悲痛万分,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,厚待他的家人。这些举动,功臣们都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
功臣们也都非常识趣。李通主动称病回家养老,贾复解散了自己的私人武装。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,知道皇帝待自己不薄,自己也得知进退。于是,东汉初年,形成了一种君臣和睦、其乐融融的和谐局面。著名的“云台二十八将”,他们的画像被供奉在洛阳南宫,子孙后代也世代承袭爵位,这份荣耀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。这在中国历史上,是独一份的风景。
公元57年,63岁的刘秀走到了生命的尽头。他留下了一份让后世所有帝王都感到汗颜的遗诏。遗诏里没有吹嘘自己的丰功伟绩,反而写道:“朕无益百姓”。我没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。
一个结束战乱、开创盛世的皇帝,在临终前,竟然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。这种谦卑和自省,需要何等的胸襟和境界?他还要求,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,地方官员不准离开岗位来奔丧,不要因为他一个人的死,而劳民伤财。
他的陵墓,也就是原陵,高度只有二十米,比一些王侯的墓还要寒酸。整个陵墓就是用土夯起来的,连一块砖石装饰都没有。陪葬品也只有一些陶器和书简。这位皇帝,生前节俭,死后也把这份朴素带进了坟墓。
毛主席评价他,是“最会用人、最有学问、最会打仗的皇帝”。我觉得这个评价非常中肯。刘秀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,他既有刘邦的政治手腕,又有项羽的万夫不当之勇,更难得的是,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个儒生温润如玉的本色。权力没有让他变得残暴,富贵没有让他变得奢靡。他就像一个完美的模板,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理想君王应该有的所有品质。或许,他的故事不够传奇,不够跌宕,但他的治国之道和为君之德,却如同一股清泉,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静静流淌,润物无声。
倍悦网-配资官方网站-正规的股票杠杆公司-场外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